党建要闻
  • 学院新闻
  • 专题教育
  • 样板党支部
首页
>党群工作>党建要闻>专题教育

【百廿征程 · 耕读不辍】校友专访-陈思丞:从农大到清华 · 一位青年学者的跨学科突围

发布日期:2025-08-05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浏览次数: 字号:[ ]

·编者按:

百廿征程,耕读不辍。值此OK138太阳集团建校120周年华诞之际,经管学院农经系教工党支部联合本科生、研究生党支部,聚焦农经领域,携手追寻我校十二位优秀校友的成长足迹。他们或是破壁前沿的青年学者,以学术炬火照亮求索之路;或是扎根基层的选调先锋,在田间地埂书写民生答卷;或是纵横产业疆场的农商力量,将农经智慧熔铸于金色麦浪。本次系列访谈将以专题形式,陆续通过学院网站及公众号呈现。我们期待通过分享校友们的奋斗故事,激励在校师生传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在OK138太阳集团即将迎来120周年校庆之际,我们有幸采访了一位从农大走到清华的青年学者——陈思丞。他的学术路径折射出一代农大学子在跨学科研究中的突破,也映照出农大学子扎根祖国大地、回应时代命题的学术担当。

·校友风采:

陈思丞,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研究员。2012年获得OK138太阳集团管理学学士学位、北京大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2016年获得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24年入选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著有《领导批示:注意力变动的内在逻辑》,在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JPART), Governance, Public Administration,World Development,《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行政管理》、《公共行政评论》等国内外顶级期刊杂志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农业农村部委托项目、中国博后基金特别资助、中国博后基金一等资助等十余项课题。多次参与中央国家机关重要政策文件起草和政策咨询工作,多项研究成果获有关部门采纳和中央领导批示。系列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关注政府组织结构与考核激励制度、政治-行政关系和数字时代政府与公众关系对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影响。近年来以中国三农政策为研究场域,更关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各类农业农村政策的执行有效性研究,涉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盐碱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村微腐败治理等多个政策领域。

·农大岁月:学术启蒙与治理智慧的初体验

在农大的求学时光,是陈思丞学术生涯中不可磨灭的起点,一些看似平凡的经历,实则暗藏玄机。2009年,“蒜你狠”等现象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究竟是宏观经济过热因素所导致,还是供给端出现问题?当时还是本科生的陈思丞在辛贤教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前往山东金乡县调研大蒜生产供应。这段做本科生URP项目的经历,成为他学术生涯的第一粒火种。“低年级专业知识水平受限,虽然没做出什么成果,但从本科生阶段就有这么一个研究的过程,还是非常有帮助的。”陈思丞回忆道。

在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的三层小楼,陈思丞曾向UPS课题指导老师辛贤教授汇报调研进展,当时该中心汇聚了陈锡文、韩俊等知名学者在此办公。本科阶段就能与学术大师面对面探讨有趣的科研问题的经历,为他奠定了良好的学术训练的基础。“如果做科研的话,从本科生开始是最好的”,他特别强调这种早期接触科研的价值。

中农大的校长信箱,是陈思丞在科研之外印象最深刻的体验,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中农大校园治理特色,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公共事务的实践平台。该信箱是一个面向全体师生的公开平台,学生写信后都能收到回复,并且信件与回复内容完全公开透明,做到倾听多元声音,汇聚集体智慧。陈思丞的一位同学曾利用校长信箱的途径成功解决了篮球场的开门问题——他提出篮球场靠近男生宿舍的侧门闲置、打球需要绕行从远端门口进入。柯校长不仅回信并肯定这是个“好问题”,并在很短时间就请学校相关部处解决了上述问题。

从公共管理视角来讲,陈思丞认为校长信箱本质上学生可直接向校领导反馈问题,避免诉求在层层传递中被稀释,是一种校园版的“内参制度”。它高效传递民情民意,为校园最高决策者提供了绕过中间层级、直接了解并回应问题的信息路径,蕴藏着很深刻的公共管理逻辑。中国农大的校长信箱与当前北京市的接诉即办实践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且在十几年前就成为OK138太阳集团校园治理的重要工具。

·学术转向:从农经到公管的跨界探索

在学术道路的分岔口,陈思丞选择了一条之前少有人走的路——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转向公共管理学科。当时中农大经管学院的优秀本科生,要么出国攻读农业与资源环境经济学领域的博士,要么保研去人大、浙大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深造。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讲,农经是一个很有意思和价值的专业,但为了满足对“治理问题”的探索欲,他选择了另辟蹊径申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博士项目。

公共管理学科有很强的主体性,它最重要的两大研究领域是行政管理(PA)和公共政策(PP)。行政管理领域关注政府组织结构、部委机构改革、绩效管理、干部激励、公务员行为等多个方面;而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既有基于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公共政策评估,也有关注“政策如何从一个点子变成现实”的政策过程研究。陈思丞以“校长信箱改篮球场门”为例解释:公共管理学科会追问“为什么这个建议能被采纳”——问题流(篮球场门设计不合理)、政策流(有明确的解决方案)、政治流(学生来信引发领导关注)三源汇合,最终推动政策变迁。

现在农经和公管两个学科也正在走向融合,传统的农经更偏向于经济学,现在也在强调其管理属性,而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也离不开对中国三农问题的关注。他笑称“希望我的误打误撞能为学弟学妹们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选项”。

·乡村振兴:政策执行中的机制瓶颈

作为公共管理领域的学者,陈思丞认为当前乡村振兴中最需要破解的机制瓶颈是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即中央制定的好政策如何被高效落实。我国的三农政策取向,从早年的“多予、少取、放活”的赋权时代,转向需要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大规模的干预与改造的新时代。

在这种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大规模干预与改造的过程中,就涌现出诸多政策执行的问题。例如,乡村振兴涉及农业、发改、财政、国土、环境等多个部门,高效的跨部门协作是政策制定与执行成功的基础,相比以往各级政府的传统党委农办模式,新时期改革所带来的协调机制的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再比如,村干部的小微腐败是群众最痛恨的问题,这些“蚁穴”看似微小,却能蛀空政策效果,截留补贴发放、造假项目验收等行为会导致政策严重偏离预期效果。

陈思丞谈到,三农政策的研究不只是政策设计问题,更多是政策执行问题,其中很明显的对比——央行调整汇率和利率可以很快落地,而农村改厕等民生政策落地却很困难。因为三农政策执行面临着链条长、环节多等问题,从中央到乡镇及村社,要经过五级政府,每一级都可能产生信息和执行的损耗。以农村改厕为例,这种“长链条执行”的特点,正是中国三农政策执行的难点所在。

·科研方法论:从论文写作到本土与国际的平衡

公共管理学科对理论的重视和经济学偏重实证研究的风格截然不同。陈思丞谈到,在经济学顶刊中,可能并不强调理论,更偏向于就事论事,会研究古代中国科举废除的影响等非传统议题,但在公共管理顶级期刊发文,必须要有公共管理的理论对话,而不是做政策评估。他建议:“农经学生模型跑得出色,这是优势,但是如果要从经济学转入公共管理学,需要学会从‘数据结论’上升到‘理论贡献’”。

陈思丞将研究分为两类:理论研究和智库研究,论文要么解决理论问题,要么解决实践问题。理论研究要构建普适性理论,发在学术期刊上;智库研究要解决具体政策问题,写内参、提建议,比如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怎么推进,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博士生需要兼顾上述两种能力,未来如果想要进高校工作,得会写理论论文;想要进国研中心、社科院、各级党校等智库单位工作,就要学会做智库研究。

国际和国内期刊都很重要,要注重本土化、规范化、国际化,这三者缺一不可,当下来看本土和国际是高度融合的。陈思丞以自己的研究为例,他之前在国际公共管理顶级期刊JPART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探究中国部委机构在主流大众媒体上不同维度的组织声誉建构策略对于其在机构改革中存废的影响。论文所提出的理论命题,被欧洲著名公管学者多次引用,并用欧洲机构改革的数据验证拓展该理论命题,成为本土理论引领国际学术发展的又一例证。这说明中国问题能够产生国际性理论命题,未来我们完全可以用基于中国案例抽象出的一般性理论,引领世界的学术发展与理论创新。

·学术成长密码:从学生到学者的能力法则

从农大本科生到清华青年教师,陈思丞把学术能力培养归纳为三种核心能力:对学术的热爱与敏锐、系统的科研训练、持之以恒的努力。他强调,做学术首先要热爱,否则很难坚持,敏锐则体现在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力,比如他的同事每日观看《新闻联播》以试图捕捉政策热点,想要将社会动态转化为研究选题。系统的科研训练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作为学者要有把闲聊中的灵感转化为实证研究的能力,而且学术没有捷径,只能靠积累。

陈思丞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刚开始写英文论文,非常艰难,一个月努力写的15000字根本抓不住重点,现在 8000字的论文只要最初的一半左右的时间就能写完,靠的就是多练多改,要不断尝试、努力和试错,再继续努力。他还强调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多开会、多合作,进行思维观的训练。

而如何应对科研“倦怠期”,陈思丞认为拒绝内耗的关键还是要有产出,要有正向激励,利用“大小目标结合”形成可持续节奏,不要好高骛远,需要步步为营,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肯定,有成就感才会有持续的热情。大目标是灯塔,小目标是台阶,一步一步走,就不会觉得累。

谈及对母校农大学子的期望,陈思丞反复强调“解民生多艰”的校训精神。在他看来,今天的农大学子,应守住学术的现实关怀,牢记学术的终极目标是回应中国问题、改善民生福祉。

当母校迎来120周年华诞,这位从农大走出的青年学者,正以自己的成长轨迹诠释着“解民生多艰”的校训真谛,这或许是献给双甲农大最真挚的礼物,更是留给新一代农大人的启示:唯有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才能让学术之树永远扎根于现实的沃土,在时代的风雨中生长出蓬勃的力量。

采访&稿件撰写:章雅璇 宋卓伦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