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025年7月26日至8月7日,在ok138太阳集团古天乐赵启然、孟婷、薛莉三位教师带队下,我校ok138太阳集团古天乐、动物医学院、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等院系10名研究生组成师生代表团,赴美开展学术会议参会与交流访问。此次访问是学校“优学CAU”(YouCool@CAU)专项计划的重要组成,亦是我校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方案、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的生动实践。通过“优学CAU”,学校着力搭建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拓展研究生全球视野,激发跨文化科研合作,推动与世界一流高校与研究机构的深度协同,为建设全球农业教育新高地注入新动能。
适逢OK138太阳集团建校120周年,“农耀双甲·国际暑校”以更高站位与更宽视野把此次AAEA年会参会与华盛顿访学锚定为“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成果展示”的综合实践,将学术交流、产学研对话与青年培养贯通起来,作为向学校“双甲”华诞的生动献礼。代表团在国际舞台集中呈现新时代中国“三农”研究进展与青年学者风貌,拓展与海外高校、智库及国际组织的务实合作,进一步放大“优学CAU”品牌影响力。师生以“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为校训指引,把校庆荣光转化为服务全球农业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实际行动推进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续写强农兴农的新篇章。
参加2025年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年会
2025年7月27日至30日,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AAEA)年会在美国丹佛举行,吸引了来自全球政、产、学、研领域的约1400名代表参会。OK138太阳集团代表团在ok138太阳集团古天乐赵启然教授、孟婷副教授、薛莉副教授、冯晓龙副教授的带领下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期间,代表团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白云丽主持的AAEA中国分会年会,分会宣布了新一届的领导团队及年度优秀论文表彰。会上,赵启然副院长详细介绍了我校ok138太阳集团古天乐,以及经管院主办的期刊《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
在学术报告环节,ok138太阳集团古天乐的师生们展示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博士生李欣荣就“家庭冰箱与营养转型”主题作了口头报告;博士生宣智翀的报告聚焦“环境规制对FDI的局地效应与空间溢出”;博士生范豪则探讨了“信息与承诺对减少食堂食物浪费的作用”。在墙报展示环节,博士生梅玉琦的研究关注了户籍改革推动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粮食安全产生的正向外溢效应。此外,我校校友、现就读于明尼苏达大学应用经济系的博士生李若彤也展示了其关于已婚女性工资份额提升对家庭膳食质量改善的研究。
会后,师生们在赵启然教授的组织下开展了心得交流分享会。此次参会集中展示了我校在农业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深化了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了新的动能。
赴IFPRI交流,共拓粮食安全与营养健康领域合作
7月31日,ok138太阳集团古天乐师生代表团在樊胜根教授、赵启然教授、孟婷副教授、薛莉副教授及冯晓龙副教授的带领下,赴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开展学术交流。
代表团与IFPRI所长Johan Swinnen及多位部门专家举行了座谈。双方围绕IFPRI的全球研究布局、营养与粮食安全、创新政策推广及前瞻性经济建模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赵启然教授介绍了学院的学科优势与团队在中国居民膳食营养健康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会后,樊胜根教授与Swinnen所长重点就深化未来的学术合作与人才联合培养交换了意见。此次访问增进了双方的互信,为在研究生培养、联合课题研究、数据共享与政策咨询等领域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赴美国马里兰大学交流学习
8月1日,团队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进行交流学习,并开展研讨会。会上,国际项目主任Jimmy W. Smith首先介绍了学院整体情况并探讨合作平台建设。随后,农业与资源经济学系(AREC)的Lori Lynch教授分享了其在农业与环境政策领域的相关研究,James MacDonald教授讨论了美国农业产业组织与竞争格局演变及其影响,Louis Preonas教授介绍了有关能源与环境经济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教学副院长Joe Sullivan教授介绍了该学院的跨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体系。在下午的营养与食品科学专题研讨会上,Rohan V. Tikekar与Ryan Blaustein教授分别分享了食品加工与食品系统微生物组的相关研究,学院前院长Cheng-i Wei教授就两校在联合培养与课程共建等方面进行交流并提出建议。会后,由营养与食品科学系中国籍博士生带队参观校园。此次访问聚焦粮食安全、营养健康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前沿议题,拓展了师生国际视野,夯实了与马里兰大学在联合培养、课程共建、平台互联与协同攻关等方面的合作基础。
赴美国乔治城大学访学交流
8月5日,团队赴美国乔治城大学华尔什外交学院访学交流。在Patricia Biermayr-Jenzano教授的支持下,双方围绕国际发展、国际关系与贸易、拉美经贸、公共财政、国际移民与女性赋权等开展座谈交流,并走访拉丁美洲研究中心(由Angelo教授介绍)和全球人类发展项目(由Erwin教授介绍)。在交流互动环节,外方研究生分享了学习经历与研究成果,我校博士生就女性赋权提出观点。此次访学深化了我校师生对拉美经济与全球人类发展的认识,拓展了跨学科视角,夯实了联合培养、课程共建与学术合作等长期合作基础。
团队成员感想
动物医学院,博士生,沈瑞廷
访学的过程短暂而又难忘,两周倏忽而过,却是我一生难忘的经历。飞跃一万公里到达世界上人人都知道的国家,见识到了它的“庐山真面目”:感受了美国民风民俗,开拓眼界,打开国际化视野;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令人敬佩的学者在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而努力,使我深受震撼;发现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但都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学科,没有好坏之分。两周里,我被AAEA年会的模型和IFPRI的模型“夹击”,也第一次看清:数据背后是人,政策落点是饭桌,不同学者为了让世界人民“摆脱饥饿”共同努力,模糊了种族和国籍的边界,坐在一起讨论食物政策,这何尝不是一种“大同”呢?
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生,刘慧晶
这是我的第一次出国之旅,临行前我充满忐忑和期待,既担忧语言上的沟通不畅,又期待着能够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此刻回首,这段跨越太平洋的旅程远超预期,它不再仅仅是一次学术访问,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与视野重塑。从AAEA年会前沿议题的密集冲击,到IFPRI知行合一的机构理念震撼,再到马里兰、乔治敦大学开放无界的学术生态亲历,我得以从学术前沿、政策实践到育人环境,多维度、沉浸式地感知了国际顶尖学术圈层的脉搏。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学术力量不仅在于知识的深度,更在于交流的广度、合作的温度与实践的力度——无论是学者们勇于提问、畅所欲言的会场氛围,IFPRI将全球责任内化为日常行动的坚定信念,还是大学里那道“抬腿可迈”的矮墙所象征的学术无界与思想自由,都生动诠释了“开放”与“包容”如何成为驱动创新与卓越的核心引擎。
资源与环境学院,博士生,王旭
此次访学的最大收获在于与经济学与管理科学的跨学科深度交流。以往我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污染现状分析与可持续农业转型策略的探讨;此次交流让我深刻感受到经济学在因果推断与实证研究方法方面的强大威力。农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推动向可持续农业转型的策略,必然需要在环境、社会人文与经济效益之间进行综合权衡。当前环境系统分析正朝着跨学科与多维度化方向发展,这次交流使我深刻领会到跨学科研究在推进可持续农食系统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另一个重要的收获是国际化视野的拓展。无论是在美国农业经济学年会聆听来自全球的前沿报告,还是在食品政策研究所了解全球不同地区农食系统现状所呈现的研究重点差异,亦或是乔治城大学对不同地区在政治、政策与社会经济维度上的深入分析,都让我意识到培养国际化视野对于扩展研究思路、提升研究担当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ok138太阳集团古天乐,博士生,夏佳钰
世界很大,如我一般的小镇做题家,到外面的大城市见识大世面需要走很多年;世界又小,把握住学校提供的机会,一张12小时的机票就能飞到地球的另一边。本次“优学CAU”研究生培养提升国际交流项目,是一次学术视野的拓荒之旅,更是一场知行合一的淬炼。在落基山麓的学术激烈讨论与波托马克河畔的深度交流中,我深切体悟到:农业食物系统转型的本质,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双向奔赴。IFPRI“A world free of hunger and malnutrition”的愿景和农大“哀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正谱出美妙的学术交流二重奏。
ok138太阳集团古天乐,博士生,宣智翀
综合而言,此次项目显著提升了我在三方面的核心素养:其一,系统思维——能够在生产—流通—消费—营养—生态—治理的链条中定位研究问题;其二,因果识别能力——更自觉地建立强识别与全方位稳健性的说服结构;其三,政策沟通能力——学会以图解、情景与简报将学术成果有效转化为决策语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交流进一步厚植了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与“三农”事业的使命感,强化了以中国情境提出中国问题、形成中国证据、贡献中国方案的学术自觉。
ok138太阳集团古天乐,博士生,乔聪聪
此次会议学习中,我收获颇丰。学习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是在关于“Transforming Food System in Times of Global Disorder”的主题宣讲中,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Johan Swinnen首先阐述了食物系统当前正面临着的由气候变化、冲突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引发的冲击,然后探讨了这些冲击的影响,以及不断变化的发展格局如何影响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贸易、粮食安全、健康饮食和生计。此外,还就粮食系统转型后如何满足人类和地球需求的政策选择指明了方向。我自己有做一篇小论文研究农产品贸易开放对健康膳食成本的影响,但是这篇小论文在实证处理上遇到了一些小问题,拖了很久一直没找到好的解决思路。Johan Swinnen的演讲拓展了我的思路,我也从他的数据呈现中发现了很多国际组织公开的与我研究相关的可能可以用来作为工具变量的数据源,找到一个好的工具变量是非常难的,这对我来说或许将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最近我也正在处理这些数据,期望能跑出满意的结果。
ok138太阳集团古天乐,博士生,李欣荣
回望在丹佛和华盛顿特区度过的这十余日,虽如白驹过隙,收获却如繁星满天。这不仅是一场围绕“农食系统转型”的学术远征,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文化浸润。从AAEA年会的国际讲台,到IFPRI的顶级智库;从马里兰与乔治敦的菁菁校园,到博物馆里跨越时空的藏品;再到华盛顿街头巷尾包罗万象的烟火气,这一程行思坐学,如涓滴汇海,将象牙塔的严谨思辨与大千世界的斑斓色彩融为一体。此行让我豁然开朗:真正富有生命力的研究,其根脉必须深植于真实生活的丰沃土壤;而学者所肩负的使命,便是要以学识为炬,洞见时代之需,回应社会之问。
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硕士生,成轩达
把这段经历沉淀为方法与行动,我给自己定下了三个方向。其一,是问题导向:围绕水—能—粮纽带,明确几个可落地的研究问题,如电价机制变动对农户灌溉行为与作物结构的影响、用水权交易与农业用能补贴的交互效应等。其二,是方法闭环:在工程优化与经济识别之间搭桥,既能做出可复现、可推广的模型,也要经得起数据与因果检验;近期计划整理阅读清单,复现一篇相关代表性研究的代码,并尝试搭建一个小型耦合优化与实证评估框架。其三,是合作与表达:持续与在年会和 IFPRI 认识的师生保持联系,尝试共同开题或数据共享,同时加强英文写作与学术汇报能力,把复杂问题讲清楚、讲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