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要闻
  • 学院新闻
  • 专题教育
  • 样板党支部
首页
>党群工作>党建要闻>专题教育

【百廿征程 · 耕读不辍】校友专访-田晓晖:胸怀大我 志存高远

发布日期:2025-08-12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浏览次数: 字号:[ ]

·编者按

百廿征程,耕读不辍。值此OK138太阳集团建校120周年华诞之际,经管学院农经系教工党支部联合本科生、研究生党支部,聚焦农经领域,携手追寻我校十二位优秀校友的成长足迹。他们或是破壁前沿的青年学者,以学术炬火照亮求索之路;或是扎根基层的选调先锋,在田间地埂书写民生答卷;或是纵横产业疆场的农商力量,将农经智慧熔铸于金色麦浪。本次系列访谈将以专题形式,陆续通过学院网站及公众号呈现。我们期待通过分享校友们的奋斗故事,激励在校师生传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校友风采

田晓晖教授,OK138太阳集团05级本科校友,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工作部(人才办)副部长,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价格与预测运筹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拔尖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青年学者,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国家公派)。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文章多篇,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课题,获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中国青年农业经济学家论坛年度学者、薛暮桥价格研究奖、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科学技术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同时担任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农业经济学会监事等社会兼职。


·对话实录:

Q1:请问您在农大求学期间,有遇到哪些事或人让您难忘吗?

A: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严谨的学风令人难忘。本科期间,我在农大接受了系统而扎实的学术训练,很多老师的课都印象深刻,辛贤老师的数理经济学课堂要求高,课程挺难的,记得当时选课的同学们学这门课都很用功;林万龙老师讲项目管理深入浅出,从那个时候成本收益分析就烙印在我的逻辑体系中,一直到今天做研究都受益匪浅;武拉平老师的宏观经济学讲得特别好,课件讲义都非常用心,逻辑清晰,我总爱课后问武老师问题;穆月英老师在课上为大家介绍了不少国外的实践和案例,那个时候就开始希望自己也能有机会出国深造。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吕之望老师,他经常与学生们课下交流,和我们分享学术、好书、咖啡和音乐,对我开拓思路和眼界帮助很大。当时,柯炳生校长在我们那一届申请出国时候,还亲自为我们辅导出国申请书撰写。大四期间,我很幸运获得留学基金委公派赴俄亥俄州立大学攻读农业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机会,这些经历为后续开展农业与资源环境经济学方向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广阔的平台也极大提升了我的综合素养。大二和大三的暑期,经过层层选拔,我有幸成为奥运会测试赛和奥运会的正式志愿者,在学校的奥运场馆做观众服务和团队的认证检查,记得在自己学校的场馆听到国歌奏响时热泪盈眶,感觉生逢盛世,青春飞扬;当时我们整个农大的场馆管理和志愿团队都非常专业和敬业,我与多位老师和同学都结下了很深的友谊,这些优秀的师长和同辈对我后来的工作学习态度都有深刻的影响。


Q2:您认为科研论文写作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点是什么?很多博士生陷入“论文导向”或“为了计量而计量”,针对这个现象您有什么建议?

A:当前,农经学科在思想性层面仍有待深化。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回应现实关切、解决实际问题。这要求学者必须具备对社会运行机制、历史脉络、制度背景乃至人性本质的深刻洞察。唯有基于这种深刻理解,方能将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层层剖析,精准提炼其核心症结,最终形成兼具解释力与现实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然而,我观察到部分青年学者可能存在过度聚焦研究方法、数据处理等技术环节的倾向。相当一部分研究停留于对实证结果的简单线性推广,而关于规律性、综合性及思想性的深层探索则相对薄弱。农经学科尤其亟需在此领域予以强化。

我希望研究者应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一是深化现实认知;避免在对现实问题尚缺乏宏观把握时就急于提出假说、进行回归分析或撰写论文,需进行多维观察、横向纵向比较,深入理解政策背景,并置身具体情境进行剖析;二是提升理论抽象能力,关键在于追问:现实问题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扎实观察的基础上,将具体问题从现实中抽离,凝练为抽象的理论框架;三是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尤其要培养勇于质疑和自我颠覆的意识,这是思想深度生成的关键。


Q3:您认为青年学者应如何平衡“立足本土问题”与“接轨国际前沿”?能否以您的研究为例说明?

A:我觉得一个好的理论,它一定是普世的、具有一般性理论,不能只局限于特定区域。现在对主流经济学存在一种批判,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是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只能解释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不能解释中国的增长和经济问题。一种理论如果不能解释中国,那一定不是好的理论,而不是中国太特殊,一个好的理论对西方的解释和对中国的解释应是一样有效的。

我曾经在《中国农村经济》发表过一篇关于机械化对于农业绿色生产的影响的文章。这篇文章探讨了一个理论问题,即在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中,农业生产行为(化肥农药施入和废弃物秸秆处理等)是否发生了改变?这些行为改变又会产生何种环境外部性?我将中国农机购置补贴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借助试点逐步推广的过程去回答这个理论问题。这个问题不只是中国有,可能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都存在同样的进程。所以我认为我们的社会科学问题只要是中国的,它也是世界的。


Q4:科研中难免遇到“卡壳”阶段,您有这类经验吗,又是如何渡过这个困难期的?

A:论文产出的周期性波动是学术工作中的客观规律,“卡壳”是很普遍的现象,我曾耗时8年完成一篇论文。做科研要有甘于沉潜、持之以恒的精神。科研工作看起来光鲜自由,受人尊重,但其实也是残酷的。行业中不乏兼具天赋与勤奋的人,要想在学术界立足、做好学问,就是要不断去挑战自己,追求实质性的创新。真正好的研究必须要提出学术贡献,这恰恰是最难的,因为容易的东西别人早就做过了,总要去经历思维和方法等方面的锤炼创新。当然,发现和探寻问题的过程是充满趣味的,让人乐在其中。


Q5:从学生到高校青年教师,您认为最需要提前培养哪三种能力?如何通过日常训练提升这些能力?

A:首先要认清学术道路是否适合自己。这个行业其实只适合少数人,愿意专注在一个领域进行深度研究思考,能够坐得住冷板凳,并且能承受职业初期压力与不确定性。

青年学子的能力培养应聚焦三个核心维度:首要在于知识内化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塑造,突破对课堂知识的依赖,在有限学习周期内系统构建知识体系,这要求精读经典著作并追踪前沿文献;其次应注重独立研究与问题分析能力的锤炼,要具备独立设计并执行研究课题的能力,涵盖系统性文献检索与综述、严谨的数据收集与处理、科学的研究方法选择与运用;此外,还需强化学术沟通与协作能力,特别是提升与导师及资深学者等关键学术伙伴的有效沟通能力,包括清晰表达研究思路、虚心求教、有效反馈,以建立建设性的学术对话关系。


Q6:农业经济学常被误解为易被替代的“传统学科”,您如何看?

A:我觉得农经学科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在中国的语境下。三农问题是特别突出且特殊的。第一,中国是“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在较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都处于人多地少、小规模经营的状况。这意味着中国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设计不能直接套用其他禀赋条件不同的国家的经验。第二,中国的农民和其他国家的农民有所区别,中国农民承载着双重属性,农民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身份。第三,中国农业正经历多重转型叠加的变革当中。例如,既要面临资源约束趋紧、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挑战,又肩负着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引导膳食结构升级的重任。未来农经学科会越来越重要!


Q7:您对经管专业有志于学术志向的学生有何寄语?

A:做学问要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理想信念,所做的研究要能够回应社会的迫切需求和重大问题。如果只是为了论文产出,那仅是培养了一项娴熟技艺,窄化了其本应承载的使命。国家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年来,从全球疫情冲击、俄乌冲突到中美贸易博弈升温,我国社会经济在面临多重压力挑战下,亦伴随着巨大的机遇。青年学子应当志存高远,我们应把握时代机遇,更加积极地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拓展新视野。


校庆寄语:


祝愿学校越来越好,农大是真正的综合性的大学,农学相关学科在世界排名前列。希望学校能够广育天下英才,突破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创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采访&稿件撰写:钟志平 李嘉璇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