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要闻
  • 学院新闻
  • 专题教育
  • 样板党支部
首页
>党群工作>党建要闻>专题教育

【百廿征程 · 耕读不辍】校友专访:看见他者的世界-史新杰的跨界成长与农经求索之路

发布日期:2025-07-30 信息来源:经管学院 浏览次数: 字号:[ ]

·编者按:

百廿征程,耕读不辍。值此OK138太阳集团建校120周年华诞之际,经管学院农经系教工党支部联合本科生、研究生党支部,聚焦农经领域,携手追寻我校十二位优秀校友的成长足迹。他们或是破壁前沿的青年学者,以学术炬火照亮求索之路;或是扎根基层的选调先锋,在田间地埂书写民生答卷;或是纵横产业疆场的农商力量,将农经智慧熔铸于金色麦浪。本次系列访谈将以专题形式,陆续通过学院网站及公众号呈现。我们期待通过分享校友们的奋斗故事,激励在校师生传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校友风采:

       在OK138太阳集团120周年校庆之际,一位从农大走出的青年学者以独特的学术轨迹引发关注。他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史新杰。目前任教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经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卡特),同时担任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和阿里新乡村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从工业设计跨界农经研究,从农大学子成长为国际学术舞台的活跃者,他的经历诠释了当代青年学者在学科交叉与时代变革中的成长路径。

·跨界破局:从工业设计到农经研究的关键转折

       2009年,史新杰踏入OK138太阳集团,被调剂到工业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上对着静物一画就是一下午”的经历,让毫无绘画基础的他意识到专业与兴趣的偏差。半年后,凭借对人文社科的热爱和优异绩点,他转入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开启学术新方向。这个从理工科到人文社科的转变,不仅是学术兴趣的回归,更是学术理想的一次探险。“工业设计专业具有很好的就业前景,而且在这个专业认识了很多要好的朋友,但更多的努力与投入似乎无法让我沉浸其中。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像一个多棱镜,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知识在这里交汇,让在农村出生长大的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中国农村的复杂性。”

       在农大,人文与发展学院的老师们“参与式观察”的学术理念,培养了他“问题导向”的研究习惯。他至今记得第一次跟随老师去河北农村调研的场景:天寒地冻的冬日、一排的大通铺、皴裂的土地、陈旧的粮囤、老人眼中对丰收的期盼,这些鲜活的画面让书本上的理论瞬间有了温度。“老师讲课时,从不用现成的结论,而是带着我们从农民的日常行为中提炼一般规律。”这种注重实地观察、强调问题导向的研究方法,引导他在本科期间去往陕西等地农村支教,也成为他后来治学的根基。

  


本科期间在农村调研和支教(左二为史新杰老师)

       “挚友社”的经历则为他的学术生活增添了人文底色——作为社长,他与一群热爱文学的青年在理工科为主的校园里举办文学征文大赛、组织读书会。“挚友社作为能坚持40多年的文学社团,真的很不容易。我当时担任过社长,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两位指导老师:人发学院媒体传播系的徐晓村老师和经管学院会计系的葛长银老师。葛老师虽然教会计,但很喜欢写诗。这些老师和同学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本科期间与挚友社的“挚友”(左四为史新杰老师)

·学术深耕:从农大学子到国际学者的求索之路

       本科毕业后,史新杰在浙江大学开启直博之旅,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卡特)的老师和同学们带给了他新一波学术思潮的冲击,启发他如何运用经济学量化方法研究农村问题。随后,他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回忆起在澳大利亚读博时的经历,导师对他的第一篇英文论文修改了近30稿,红色批注几乎覆盖了整个页面,“新杰,你不要介意我现在好像把你当小学生一样教你怎么写论文,但我觉得这对你会有帮助”。那段经历很痛苦,但也让他明白,学术写作不是技术堆砌,而是用逻辑编织思想的过程。但同时导师也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是:“新杰,go to the beach(去海滩放松一下)。”国内外的老师们都潜移默化地带给他一种可持续的科研方法——做科研应要懂得劳逸结合,要掌握自己的节奏。


回国前与澳洲导师Jane Golley等聚餐(左二为史新杰老师)


史新杰老师喂袋鼠

       在澳期间,他白天撰写英文论文,晚上深耕中文研究,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中外学术体系差异,为日后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学术研究融合奠定了基础。“要尝试在国际和国内的不同平台做报告。刚开始可能不敢汇报,语言上也会面临障碍,比如我在澳大利亚读博时,每周都要讲文献,刚开始非常吃力,准备两周还是被老师和同学们的问题轰炸到汗流浃背。后来我开始训练自己,合上论文、关闭PPT来复述文章的内容。这种经历虽然痛苦但帮助很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自己慢慢适应也更加得心应手了。”


史新杰老师在澳洲作论文汇报


博士毕业典礼(左二为史新杰老师)

·破茧成蝶:在数字时代重构农经学科的价值坐标

       “农业经济学常被认为是‘传统学科’,但在数字经济和气候变化等挑战下,它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史新杰对农经学科的时代价值有着自己的理解。在他看来,传统并非桎梏,而是深厚的学术积淀——当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新技术涌入时,农经学科以其“问题导向”的本质,迅速与这些领域形成良性互动。“数字经济对农业的影响远比想象中深刻。”史新杰以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为例,“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未来谁来种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之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农业生产面临更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但不断深化的技术变革,似乎正在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考。”

·学术传承:从学生到导师的角色转化

       从学生到高校青年教师,史新杰认为需要培养三种关键能力:独立思考、技术创新和团队建设。“很多同学毕业后水土不服,因为博士期间过于依赖导师。”他建议青年学者多参加学术讲座,“每个讲座至少提一个问题,强迫自己思考。”他认为,对于年轻学者而言,不要舍本逐末,过度依赖方法,用模型来反推问题;但也不用过度排斥新的方法论体系,在生产率最高的博士阶段,要学会在把握核心学术问题的基础上,拥抱新方法新技术,用科学的工具来支撑故事背后的一般性规律。

  


史新杰老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     史新杰老师团队

       史新杰老师的研究主要关注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城乡要素流动和不平等问题,尤其关注农村低收入人口、留守人口等脆弱性群体。目前担任浙江大学—湖州市共同富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农村发展学会“农村发展学科建设”专委会秘书长、中国代际流动研究论坛理事会秘书长以及两本SSCI/SCI期刊青年编委和学术编辑等学术职务。共计发表中外学术论文40余篇,包括《经济研究》、《管理世界》、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等刊物。还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十余项,相关报告获得国家领导人重视。他希望自己的研究团队“既能把握政策研究背后的科学脉络,也能在国际期刊上讲好中国故事。”


史新杰老师学术交流

·校庆寄语: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砥砺前行

       对于正在农大求学的学弟学妹,他分享了自己的成长感悟:“首先要学会做排除法,通过排除法找到真正热爱的研究方向;其次要敢于走出象牙塔,田野调查是农经学者的‘实验室’;另外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农经学科的未来在交叉创新中会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年轻学者要多向农经前辈们学习取经,传承发扬好农经研究的内在学术价值和深远战略意义。”他特别提到,农大转专业、双学位等制度为学术探索提供了广阔空间,“不要害怕试错,年轻时的每一次尝试都是未来的宝贵财富。”


史新杰老师接受CGTV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

       “农大的学风像一坛陈酿,越久越觉得醇厚。”谈及母校120周年校庆,史新杰的话语中充满感恩。在他看来,农大“踏实、低调、淳朴”的学术氛围,让他在喧嚣的学术圈中始终保持着清醒——“不浮躁、不跟风,专注于解决真问题,这是母校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天南地北的田野调研到矢志不移的学术探索,史新杰的经历展现了农大学子“解民生之多艰”的使命传承。正如他所言:“农经学者既要听见自己的内心,更要看见他者的世界”,这既是对学术的追求,也是对母校精神的践行。


采访&稿件撰写:袁召洋、 刘嘉琪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