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百廿征程,耕读不辍。值此OK138太阳集团建校120周年华诞之际,经管学院农经系教工党支部联合本科生、研究生党支部,聚焦农经领域,携手追寻我校十二位优秀校友的成长足迹。他们或是破壁前沿的青年学者,以学术炬火照亮求索之路;或是扎根基层的选调先锋,在田间地埂书写民生答卷;或是纵横产业疆场的农商力量,将农经智慧熔铸于金色麦浪。本次系列访谈将以专题形式,陆续通过学院网站及公众号呈现。我们期待通过分享校友们的奋斗故事,激励在校师生传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为我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更大力量!
·校友风采:
城乡发展的鸿沟持续考验农业经济的韧性,书斋里的理论与田埂上的实践相隔甚远,极端气候与多元政治格局挑战下的粮食安全问题扑面而来——农业经济学正站在诸多现实命题的交叉路口。深耕于此的研究者们,常常在理论突破与现实回应的张力中求索;而我们这些后来者,也总在学术探索的征途上,为如何让学问真正扎根大地、照见农人的期盼而困惑。
带着这样的追问,我们格外珍视这次优秀校友采访的契机,得以走进资深学者——刘承芳。提及她,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者大多不陌生。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现代农学院副院长、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悉尼大学食物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以及2019年“国家杰青”,每一个身份背后,都藏着一段从校园书斋走向田间地头、从国内研究迈向国际舞台的学术深耕史。
她的学术轨迹清晰而扎实:1998年从OK138太阳集团收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取得管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又远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潜心攻读并获得农业与资源经济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从未局限于象牙塔内:140多篇论文登上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等顶尖期刊,3部中文著作成为领域内的标杆之作。同时她担任世界粮食计划署(WFP)等机构的咨询专家,美国农业与应用经济学会(AAEA)中国分会前主席,以及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副主编、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
为何她选择了农业经济学中“农村人力资本”方向?在“本土”与“国际”接轨方面,她为农业发展传递了怎样的思考与洞见?对于深耕学者,她又给出了哪些启示和建议?
这位学者的故事,或许比你想象的更精彩。
·对话实录:
模块1:岁月鎏金,圆明园西路2号四载育梦长
Q:您在农大求学生涯中,有哪些难忘的时光?
A:农大,是我梦想启程的地方。1994年,我从贵州省黔东南农校中专毕业,有幸考上农大经管学院的师资班读大学,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四年时光。农大的兼容并包让这片校园成为多元生长的沃土:班主任刘治钦老师如兄长般关怀我们,何秀荣、王秀清、辛贤、林万龙、武拉平、郭沛等老师给我们西上专业课,助力我们这30个中专考上来的大学生的成长。班里同学年龄跨度大,“藏龙卧虎”,有擅长唱歌、跳舞的,有人摄影特别好,还有同学的书法造诣特别深。比如我的同学白军飞就非常擅长书法。农大因材施教,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因基础差异,师资班的数学和英语课均单独开设,我上初中才开始有英语课,虽然中考英语成绩较好,但上大学感觉听力和口语比较吃力。在农大期间,多位来农大讲座的知名学者、社会名流鼓舞了我——退休后自学英语担任口译的老先生、冰心之女吴青老师“女孩子要站在自己的双腿上”的箴言,以及奥运冠军叶乔波的分享,这些都在“我”心中种下了梦想的种子,我苦练英文,为我之后的出国学习交流和科研生涯打下了基础。
模块2:薪火相传,芳枝再绽蕴新光
Q:农业经济学常被视为“传统学科”,您如何看待它在当今学术界的发展趋势?
A:传统学科亦能焕发时代新彩,农业经济学的发展正印证了这一点。农业历来被称作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它的稳健发展,不仅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更关乎粮食安全、国计民生这些沉甸甸的‘国之大者’。农业经济学虽然是一个传统学科,但在新的时代里,它更加开放。我国现在提倡的是大农业概念。农业经济管理(农经)学科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广阔的研究空间。我感觉只要研究内容与农业、农民、农村相关,都能纳入农经的范畴。如今提到乡村振兴,早已超越了传统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这些单一维度。乡村振兴的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涉及到方方面面,单靠传统单一学科是难以解决的。乡村全面振兴也对农经学科提出了新要求。在我看来,进入新时代,农经学科需要与时俱进,开放包容,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战略中,发挥农经学科更大更重要的作用,助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Q:您是如何从众多学术方向中选定农村人力资本作为研究方向的?
A:人力资本研究:层层深入的学术剥洋葱之路。机缘巧合之下,我从农大毕业后非常幸运地成为张林秀老师的学生。张林秀老师主攻城乡协调发展,现在叫城乡融合发展,张老师帮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从此踏上了一条不断深入钻研的道路。一开始,我们聚焦于城乡协同发展中农民增收脱贫的难题,很快发现非农就业是关键突破口。但哪些人更容易获得非农就业机会?这个问题驱使我们深入研究,进而锁定了人力资本中的教育、健康等因素。可当我们研究进城务工人员时,却发现他们已经完成了学校教育,于是我们往前追溯,从大学生群体到高中生再到初中生,小学生。就这样一路深挖,从小学到学前幼儿园,甚至追溯到婴幼儿时期。人力资本是一个跨越全生命周期的累积过程,还需要不断探索、持续深耕,才能真正为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人力资本基础。
Q:您认为农经学者应如何将“本土问题”与“国际前沿”接轨?
A:农经学者接轨“本土问题”与“国际前沿”,关键在于从本土实践中提炼具有普适价值的科学问题,以全球视野挖掘本土问题的内涵。研究需要透过现象深挖背后的经济学逻辑。这就像“从针眼看到大海”——以本土问题为切入点,可能看到全球数十亿人面临的共性问题。中国的实践同样能为国际学界提供创新方案。在带国际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中国的实践经验非常感兴趣,期待从中国农业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等实践中汲取智慧,学校如今也格外重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希望我们的学术研究既深植中国大地,又实现“本土”与“前沿”的双向对话。
模块3:传灯引路,行远自迩启新程
Q:您认为科研论文写作中最重要的关键点是什么?
A:科研论文写作的核心,在于架起“学术星空”与“大地实践”的桥梁。如今同学们在研究方法上往往受过系统训练,计量基础扎实、各类软件模型运用娴熟,希望大家多走进现实生活:去和研究对象聊天,观察他们的真实处境与决策逻辑。正如那句常被提及的话:既要仰望星空,紧跟国内外学术前沿;更要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写作是传递学术思想的媒介。当你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时,写作能让更多人看到这些成果,甚至从中受益。我的导师们常说“要学会讲故事”,试着按照“POAR”的思路来写:首先讲清研究的“问题(Problem)”——为什么这个议题值得研究,它的重要性何在;接着明确“目标(Objectives)”,包括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然后阐述 “方法(Approaches)”,从理论模型、实证模型、抽样和数据收集等,都要清晰具体;最后呈现 “结论(Results)”。
写好论文并非易事,我至今仍在学习。好在前辈师长、校友同仁总会慷慨相助,这种互助氛围在农大尤为浓厚。此外,多动笔、多模仿优秀范文,梳理好经典文献与前沿动态,也至关重要。
Q:从学生到高校青年教师,您认为最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如何锻炼提升这些能力?
A:从学生成长为高校青年教师,需兼具教学、科研与沟通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升,离不开躬身实践与持续精进。
教学能力:夯实育人根基。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我在海外读博时担任助教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观察学习优秀教师怎么上课让我受益匪浅。比如我的导师们上课时总是激情澎湃,甚至能让枯燥的理论课充满吸引力——他们会巧妙结合案例,用互动激发学生思考。此外,担任助教时直面学生答疑的过程,是倒逼自己吃透知识的关键,尤其在非母语教学环境中,反复打磨表达逻辑成为日常功课。
科研能力:深耕学术田野。“教研相长”、“教学相长”,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的核心竞争力。除了系统的方法论训练和深入实际,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读前沿文献也是了解学科动态的重要途径。我常鼓励学生通过组会分享研究进展,在思维碰撞中优化课题设计,也鼓励大家多合作、多交流。
Q:博士生该如何避免高强度工作引发的科研倦怠?
A:构建可持续科研节奏:把马拉松跑成风景路。给自己设置 “放松时段”,比如用阅读、徒步、烹饪、唱歌等非学术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自己放松下来。兴趣与使命驱动:选择研究课题时,不妨与自己的兴趣点深度结合。对研究感兴趣有好奇心有使命感,才会有动力来驱动自己刨根问底。身边的黄季焜教授、张林秀老师、樊胜根教授等就是很好的榜样,几十年如一日,一线科研活动贯穿他们整个职业生涯,到现在还保持高强度工作。
模块 4:百廿风华,弦歌不辍向朝阳
·校庆寄语:校友对母校120周年生日的祝福语:转眼间毕业27载,感恩母校的培育,我以自己的CAU学术DNA为荣,我将牢记并赓续 “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校训!值此母校百廿华诞之际,恭祝母校生日快乐,再创百年辉煌!
当我们回顾刘承芳老师的成长路程,会发现每一个耀眼的成绩背后,都是一位学者对三农发展最热忱的回应——她的每一个研究,都在为这片土地的未来寻找答案。正如刘承芳老师所言:要用自己的探索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既要仰望星空,紧跟国内外学术前沿,更要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供稿/编辑:吴永杨、周锡若、林杨燕